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捕捉到所需的合适材料及材料成形方法。从原材料到成品,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流”又称“物质流”,它与“信息流”共同构成现代产业的基础要素。今天,智能制造之所以不断成为热点话题,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对材料发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超出了人们的认知,把不可能逐渐变成了现 实,并不断向更高目标进步。虽然材料自古有之,但有着永恒的魅力。

“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课程是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从制造行业产业链的视角,认识材料与成形技术对产品质量、性能、用途以及对现代工业进步的作用,建立起现代制造的全局观”。制造业是复合型产业,是“机械 、材料 、电子 、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整合,本课程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机械类专业学生,这就需要课程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在广度、深度、逻辑排序等方面有适合于人才培养的清晰思路,以免落入材 料学科教学的“窠臼”。基于多年积累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编写团队提出了课程的逻辑主线与教学目标:以“产品制造过程”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培养学生“三选一线”的专业能力,解决在机器制造中“如何选择零件材料?如何选择改性方法?如何选择零件成形方法?如何正确安排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等问题。“三选一线”的提出,体现了本课程作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标与定位,也为构建教材框 架体系打下了基础。 

本书紧扣课程的逻辑主线,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使“点状离散”的知识点、能力点排列有序,体现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三选一线”能力培养目标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呼应,体现按照产品生产流程实施综合性教学的编写思路,并据此建立教材的框架结构,全书分为五篇: 

第一篇 材料与成形基础,内容包含“工程材料的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塑性 变形与再结晶”,通过对材料液态成形规律、固态成形规律、强化机制等进行全面系统的介 绍 ,为“工程材料、成形技术”的学习积累基础理论知识。 

第二篇 钢铁与热处理(一选),内容包含“钢铁生产、铁碳合金及热处理”,本篇以制 造业最常用的钢铁材料为切入口,培养正确选择钢铁热处理工艺方法的能力。 

第三篇 常用工程材料(二选),内容包含“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与粉末冶金材料、 非金属材料及其他先进材料”,培养选择各种零件与工具材料的能力。 

第四篇 材料成形技术(三选),内容包含“铸造、锻压、焊接、非金属成形与快速成 形”,培养选择零件毛坯或成品的成形方法的能力。 

第五篇 零件材料与工艺路线分析(一线),内容包含材料与成形工艺选择的基本原 则,典型案例,分析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培养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本书力求突破专业技术类课程的传统面貌,将更多的人文、工匠、思政等元素融入字里行间,并利用信息技术将之在深度、广度、趣味性等方面进行拓展,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引发学习兴趣与共鸣。 针对初学者对工程技术感性认识积累不足以及对工业生产场景缺乏了解的特点,本书采用了近200幅高清的零件实物插图,增强现场感,引导学生进入工业生产的场景。全 书采用最新国家标准,书中案例结合智能制造,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本书为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嵌入了100多个“二维码”数字资源,资源类型包括视频、虚拟仿真、动画、图片等,每章后附单元练习题,全书题量约500题,并提供参考答案。 本书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宋佳娜、姜敏凤、于金程主编,由姜敏凤教授负责教材框架 体系设计以及全书的统稿。参加编写的还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张蓥,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苏化冰,一汽铸造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张美琴。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书中引用了大量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编写工作历时近三年,叶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编写教科书,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要像蜜蜂那样,汲取百花精华,酿出蜜来。三年来,我们阅读了大量参考文献,从顶层设计教材框架体系,精选教材内容,用心处理每一个图文细节,努力使作品完美呈现给读者,但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书中难免有错漏与不足之处,且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 我国尚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无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恳请广大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 们进一步修改完善。